清代老宅搬家
長江三橋和長江隧道之間,有一處呈“T”字型的南京國際青年文化公園。進入公園往北走,遠遠就能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,在周圍高樓的映襯下格外惹眼。這就是和園。記者了解到,這座清代老宅距今已有200多年了,是從江西“搬遷”過來的。
值得期待的是,青奧后和園將向市民開放,大家可以來此喝茶、看戲、逛園林、賞石雕。20日,記者提前探營,揭開和園神秘的面紗。
江西老宅與南京頗有淵源
馬頭墻、小青瓦、雕花窗、牌坊、飛檐……走進和園,眼前這一切,讓人一下子“穿越”到了古代。
“有這種穿越感很正常,因為這確實是把清代老宅子搬了過來,像這樣保存完整的老宅不多見。”相關人士介紹說,和園的主體建筑,即徽派古建筑“何相府”最早是在江西(當時屬于徽州府)。
據介紹,清嘉慶年間,明崇禎年間大學士何如寵的后人為了紀念他,修建了宅子,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。
而何如寵和南京又有很深的淵源。盡管他是安徽桐城人,祖籍婺源,但晚年是在南京度過的。因為他輔政有功,崇禎皇帝特賜府邸于金陵(現南京),就在現在的長樂路上。何如寵后來一直在此生活,直到去世。
這里現在是南京人熟悉的秦大士故居。清嘉慶年間,秦大士歸老后買下何如寵的故居,住在這里。
12萬件構架,300多人拼裝了3個月
江西的“何相府”老宅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。要把整個宅子搬到南京,異地復建可不容易。
相關人士介紹,古建專家對原建筑進行了測量手繪,把所有磚瓦、木構件標識清楚,然后小心翼翼地拆除,分門別類包裝。“當時這座老宅子建筑構架全部被拆落,變成了12萬件構架。”他們用十幾個集裝箱把所有構架從江西運來,再按照原樣重新搭建修復。為此,300多人花費了3個月時間,一件件仔細拼裝構架。
由于年代久遠,老宅門窗的格柵部分破損明顯。施工人員請來能工巧匠,用老木料進行雕刻,修舊如舊。老宅的一大特點建筑上雕花非常豐富,幾乎隨處可見。
值得一提的是,老宅門口那株桂花樹也有200多歲了,也是經過精心挑選,從湖南移栽過來的。
“取名‘和園’是用‘何’的同音,同時也有和諧的意思。”相關人士透露。
未來市民可來這里看戲、喝茶
如果能在這清朝的老宅子里看戲、喝茶,該有多愜意啊!不久,這座老宅將向市民敞開大門。
據介紹,青奧會后,和園將向市民開放,大家可以來此喝茶、看戲。初定的曲種為昆曲,但未來也可能演出黃梅戲、京劇等。為了充分利用雙戲臺,很可能會采用特殊的表現形式,打造一戲雙演的效果。同時,一間間廂房,也將被利用起來做茶社和休閑簡餐吧等。和園看點
和園看點
屋頂的藻井,寓意“防火”
走進和園大門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五鳳樓。五鳳樓的屋頂上有3個藻井,其內雕刻著鳳凰和蝙蝠,雕工精細,鳳凰的頭全部朝外,而蝙蝠的頭全部向里。
據了解,藻井常見于宮殿、壇廟建筑中,是一種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,有方形、多邊形或圓形凹面,周圍飾以各種花藻井紋、雕刻和彩繪等,相當于現代家庭裝潢的吊頂。最大的藻井是北京故宮的蟠龍藻井。
相關人士稱,古代的房屋都是木制結構,特別怕火,所以在天花板上做藻井,寓意天上有口井,能防火。
雙面古戲臺,可以一戲雙演
從五鳳樓再往里走,就能看到古戲臺了。和園里有兩個古戲臺,前后相對。
相關人士介紹,仔細看能發現,這雙面古戲臺前后并不對稱,一面的古戲臺有6個翹角,另一面是4個翹角,上面雕刻的內容也不同,一邊是《郭子儀拜壽》,一邊是《皇恩浩蕩》。人物、場景雕刻得惟妙惟肖,連起來看就像看連環畫。
古戲臺上的冬瓜梁雕刻得也是非常精致。上面雕有“魚化龍”,即鯉魚跳龍門,寓意平步青云。梁上還雕有獅子,有威風、生財之意。這樣一個雙面古戲臺,最大的特點是能一戲雙演,觀眾可以兩邊看。
3000多件石雕,多為明清舊物
和園的西側有一個門窗園,值得一看。這里有18扇古石雕門。穿越這一扇扇門,仿佛穿越歷史一般。
逛門窗園還沒過癮,那就再到江邊逛一逛濱江石雕園,這里的展品有3000多件,大多是明清時候的,有石塔、石亭、圣旨碑、花板、石獅子、花缸等等,其中以圣旨碑最多。圣旨碑就相當于現在上級部門下發的表彰信,刻著表彰的內容。
在這些石雕中,有一座石塔,周身斑駁,不是特別顯眼。相關人士介紹,可別小看這座石塔,它的歲數不小了,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。
在和園門口,有一塊石雕牌非常顯眼,牌上寫著:府正堂峻示:石板大路禁止鐵頭打杵車行如違拿究。“這相當于古代的禁車牌。”相關人士介紹,這是禁止重型車通行,如果違反了會被處罰。
逛完清代老宅,還可以逛古典園林
今后,想要逛園林,不用舍近求遠了,和園里就有中式園林。
據悉,為了配合老宅,和園旁還建了一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,面積有1700平方米。黑瓦白墻的古典園林建筑、假山、水池、石子步道、回廊……曲徑通幽, 令人心曠神怡。
相關人員介紹,園里四季均可賞景,喬木有廣玉蘭、香樟、櫸樹、樸樹、紫薇、枇杷等;灌木有桃葉珊瑚、月季、迎春等;池塘里還種植了荷花、睡蓮。
據了解,由于古典園林地勢較高,地下還開挖了負一層,連同旁邊的河西文化藝術中心地下,全部用來停車,計劃建停車位300多個。(趙丹丹 鹿偉)
清代老宅“搬家”到南京 “零件”12萬300人拼3個月